保存到桌面 首页 直播 视频 主持人 嘉宾 题库 诗词名句

如何欣赏好诗词

分类:诗词名句 时间:2014年01月08日 浏览: 字体:【字体:

欣赏好诗词是要讲究技巧的,   

  阅读诗词可能会碰到两种情况:第一种通俗易懂,没有艰涩的字词,也没有生僻的典故,比如清代陆次之的《五人墓》:“五人五匹夫,五人五君子。埋骨在青山,题名在青史。”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就能读下来;但初中三年级的学生不见得能读懂;高中三年级的学生可能读懂,但未必能挖掘出其中深刻的含义。其中的关键是要了解“五人墓”是怎么回事。高中同学读过张博的《五人墓碑记》,因此可能读懂,但要从赏析角度讲。能从此诗挖掘出对人生意义的理解:“人,应该怎样生;又应如何死”,就不是很简单的事情了,所以,通俗易懂的诗词不见得能理解深透。     

(一)扫除字词障碍(包括查明典故)  
  阅读诗词可能会碰到两种情况:第一种通俗易懂,没有艰涩的字词,也没有生僻的典故,比如清代陆次之的《五人墓》:“五人五匹夫,五人五君子。埋骨在青山,题名在青史。”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就能读下来;但初中三年级的学生不见得能读懂;高中三年级的学生可能读懂,但未必能挖掘出其中深刻的含义。其中的关键是要了解“五人墓”是怎么回事。高中同学读过张博的《五人墓碑记》,因此可能读懂,但要从赏析角度讲。能从此诗挖掘出对人生意义的理解:“人,应该怎样生;又应如何死”,就不是很简单的事情了,所以,通俗易懂的诗词不见得能理解深透。     
  第二种情况是有较多的生字和典故。读下来都较困难,这就非借助工具书不可了。比如南宋戴复古的《饮中》这首七律:布衣不换锦宫袍,刺骨清寒气自豪。腹有别肠能贮酒,天生左手能持螯。蝇随骥尾宜千里,鹤在鸡群亦九皋。贤似屈平因独醒,不禁憔悴《离骚》。 
  读诗词必须先扫障碍。但扫清障碍不是就读懂了诗词,实际上走完这一步,对诗词尚来分析哩。 
  (二)了解有关情况     
  要深入了解一首诗词,除了要扫除字词障碍外,还需了解有关方面的情况。大致包括四个方面:一是题目,二是作者有关情况(尤其是和作品关系密切的情况),三是浏览诗词时引起的有关联想。这些联想很可能对你深入理解诗意有推动作用。当然这些联想必须有泛读的基础和审美联想能力。联想往往是自然跳出的,不是冥想可得。但如果你在分析一个诗人的某个时期的诗之前,广泛地浏览他那一时期的其他作品,那么你对那首诗的理解可能会深刻得多。后面我们将举例说明。四是作者的写作风格。

第二是了解作者有关情况。这也是分析前必不可少的准备工作。诗是作者在特定时期思想感情的反映,它既离不开诗人的生平经历、性格特点,更离不开产生诗作时具体环境和事件的刺激。所以要深刻理解一首诗必须了解作者有关情况。 
  第三是由诗句引发的联想。这就要求我们对作者的其他诗句,尤其是表达类似思想的诗句有所了解,还有,也要了解其他各个历史时代的诗人表达类似思想的著名诗句。现以秋瑾的《对酒》为例;不借干金买宝刀。貂裘换酒也堪豪。一腔热血勤珍重,洒去犹能化碧涛。“对酒”便可联想起曹操的诗匈:“对酒当歌,人生几何!”但一个是表达对离乱的伤感,建功立业的渴望,一个却是抒发拯救祖国的革命豪情。第一句可从其豪气联想到秋瑾的其他诗句“身不得,男儿列,心却比,男儿烈。算平生肝胆,不因人热。俗子胸襟谁识我?”但秋瑾也还有做为一个女子的生活情趣和细腻感情:“夏昼初长,纨扇轻携纳晚凉,……浴罢兰泉,斜插茶花映翠钿。”第二句大有李白诗风:“五花马,千金裘,呼儿将出换美酒。”(李白《将进酒》)第三句可想到他的另一些诗句:“拼将十万头颅血,须把乾坤力挽回。”“金瓯已缺总须补,为国牺牲敢惜身!”第四句和鲁迅的“我以我血荐轩辕”思想是相通的。分析一首诗,对这位诗人的其他诗作了解得越全面,分析得可能越透彻;由诗句引起的联想越丰富,分析的说服力可能就越强。    
  第四是了解诗人的写作风格。要对一个诗人的写作风格有较深刻的理解,必须研读这一诗人一定量的作品。这对一个中学生来说是较困难,也是没用必要的。但对文学史中重要的作家风格有个最基本的了解,却并不困难,同时也是必要的。如《诗经》是现实主义的源头,《楚辞》(屈原作品)是浪漫主义源头。汉代古诗有悲怆色彩,三曹(曹操、曹丕、曹植)诗则苍凉雄健。王维诗含蓄生动,边塞诗(以高适、岑参为代表)雄浑奇拔。李白诗感情奔放,极富浪漫色彩;杜甫诗沉郁凝重,诗风富于变化。乐天(白居易)诗雅俗共赏,李贺诗奇诡变幻,义山(李商隐)诗清丽俊逸,杜牧诗含蓄绰约,以温庭筠为代表的一批“花间派”词人(韦庄、欧阳炯、李询、孙克宪等)词风既有农艳香软的一面,又有清新疏朗的作品。李煜词颓蘼伤感却又细腻感人。永叔(欧阳修)词清丽明媚而又语近情深。希文(范仲淹)词苍凉悲壮,晏殊词明朗疏淡,苏轼词雄健豪放,柳永词缠绵悱恻,山谷(黄庭坚)词流畅自然,秦观词情真意切,易安(李清照)词婉约凄切,诚斋(杨万里)词新鲜活泼。号称小太白的陆游。风格雄浑奔放,明朗流畅;稼轩(辛弃疾)的词风在气势雄壮的主调之外,也不乏婉转悱恻的作品。另外的格律派词人姜夔的特点却是精心刻意、清妙秀远……这些诗词风格一直影响到明清诗坛,因此我们在秋瑾的诗词中也不难找到古代诗风的影响。     
  分析诗词,若对作者的风格有些初步了解,将给我们带来一定方便。但也应注意,所谓风格,是指诗人写作的主调,并非没有例外。苏拭是北宋豪放词派之首,可是看看他的悼亡词《江城子》(十年生死两茫茫)其悲戚哀婉并不在李清照《声声慢》之下。

(三)研究布局结构     

诗词无论长短,分析前都要研究结构。尤其是较长的诗词,如果不能解剖,分成几块,那就很难入手分析了。比如白居易的《长恨歌》,全诗共120句,内容非常丰富,如果你逐句串下来,每句的意思大致能懂,但全诗的脉络却显得模糊。所以必须进行结构分析,把诗分成三大部分:一、"尽口君王看不足"。写出一个重色轻国的天子,一个娇媚恃宠的贵妃,为后面迷色误国必然演出的一幕血泪悲剧做好铺垫。二、"魂魄不曾来入梦"。写爱情破灭,贵妃赐死。尽力渲染凄凉萧索的环境以突出明皇的寂寞和悲伤。三、"此恨绵绵无绝期"。写贵妃已在仙境,但两人对爱情的向往已成泡影。最后点出"长恨"的题旨。这样对全诗的概貌有了基本理解。再对每部分进行细致分析就较容易了。     

短诗也一样要分析结构,如郑燮的题画诗《竹石》:"咬定青山不放松,立根原在破岩中。千磨万击还坚劲,任尔东西南北风"从结构上讲,首句写根坚,不但为第二句写根基铺垫,且为后两句的万劫不毁张本。第二句写根基,第三句写磨难(结合他的经历分析)已经可以看到韧竹(实际就是作者)的坚韧性格。第四句写骨气,把韧竹形象推到最高潮。四句诗,句句推进,前后照应,形成一个完美的艺术形象。    

词如果是双调,已分出上下片,大的结构已然分明,一般规律是上片重景下片重情。如苏轼的《念奴娇》(大江东去)上片写江边所见雄伟景色。以"江山如画,一时多少豪杰"束句,承上启下,过渡到下片赞扬周瑜的英雄业绩,进而和自己对比,抒发出"人生如梦"的消极慨叹。     

但词的结构并非全是上景下情。如辛弃疾的《菩萨蛮》(书江西造口壁):"郁孤台下清江水,中间多少行人泪。西北望长安,可怜无数山。"(上片)便已含很深的感情:江水中有多少逃难百姓的眼泪!西北望长安,可叹被群山所阻,哪里望得到!忧国忧民之情已跃然纸上。 

(四)体会诗中意境     

意,指作者的主观想像;境,指客观存在的环境。意境是客观景物在作者头脑中的反映,经再创造的产物。意境本来就是带有主观色彩的"有我之境"。读诗如果不能把作者创造的意境体会出来,当然就不会产生审美感受。因此读写景诗体会意境是非常重要的一步。 

如何把杜甫的《江畔独步寻花》所写的意境体会出来呢?请看下面这段描写:     

仅仅四句诗,诗人不可能像小说家那样把自己创造的意境详细地给你描绘出来。只有通过你的想象,才能把诗合成一幅幅生动画面并像电影一样衔接起来。这也是一种审美创造。每个人的审美联想可能不尽相同,但都可以得到审美愉悦。联想越丰富越细致,画面便越生动越动人。诗是形象的又是凝炼的,它为读者提供了广泛的想象余地。阅读写景诗如果缺乏这种想象力,那就必然觉得枯燥无味了。     

学习诗词鉴赏应该逐渐培养锻炼这种能力。比如给你一首柳宗元的《江雪》:"千山鸟飞绝,万径人迹灭。孤舟蓑笠翁,独钓寒江雪。"你能把诗的意境描绘出来吗?不妨试一试。 

(五)考查有关背景(包括了解有关史实)     

有些诗词在阅读时并不需要去考查背景,如某些写景诗,像李白的《望庐山瀑布》,杨万里的《昭君怨》(咏荷上雨)等。但有些写景诗却较为复杂了。 

我们在前面还曾提过范仲淹的一首词《剔银灯》(第二部分抒情诗中的"读后有感"例证)读这首词也须对范仲淹的经历、思想以及背景有所了解,否则,对词的理解不是失之浅薄,就是矛盾百出。大家知道,范仲淹以他的一曲苍凉悲壮的《渔家傲》而名垂千古,而他《岳阳楼记》中的"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"已成千古名句。他确实不愧为一位忧国爱民的政治家和军事家。然而《剔银灯》一词看去却颇为消极,似乎诗人已看破红尘,视宦海为畏途,大有"生年不满百,一醉解干愁"之叹。你怎么解释这个矛盾?如果你不了解某些史实,你就会陷入迷惆之中。     

然而纵观范仲淹的历史,对他的消极情绪并非不能找到一些原因。仁宗时,他迁吏部员外郎,因忤吕夷简而罢知饶州。庆历三年(1043)他已64岁,任参知政事,同富弼、欧阳修等向仁宗建设十事,主张改革官制,重视农桑,整顿武备,减轻徭役,又因被谗,出为河东陕西四路宣抚使,徙青州,在赴颖州途中病死。这是他一生中两大挫折。尤其是改良运动的受挫,他和欧阳修一样,在政敌的打击和排挤下,不可能不产生消极思想。因此当他雪染双鬓、回首一生时,感到了政治斗争的险恶和无聊,进而产生"屈指细寻思,争如共,刘伶一醉"的想法也就可以理解了。 

由上述分析可知,如果你不了解作者的有关经历,你就无法解释他的消极思想;但如果你不能全面了解作者思想的单调,你就很难看出词中的积极万分,也分辨不出贯穿全词的主线到底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了。 

 

 

相关好诗词

  • 《中华好诗词》第二季将于3月底 马上开始了

    《中华好诗词》第二季将于3月底 马上开始了,3月29日就开始了。别忘了观看哦!

  • 中华好诗词20140314全集播放

    中华好诗词2014030714全集播放,20140314 用游戏和奖赏培养孩子的兴趣。

  • 中华好诗词20140307 全集播放

    中华好诗词20140307 全集播放。

  • 北宋诗人--陆游

    陆游少能诗文: 陆游自幼好学不倦,12岁即能诗文。他在饱经丧乱的生活感受中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。20岁时与唐琬成亲,后被其母强行拆散,且唐琬后来早逝,导致这种感情伤痛终其一生,《钗头凤》、《沈园》等名

  • 中华好诗词-杨雨-屈原介绍

    河北卫视中华好诗词杨雨如何认识屈原呢,怎么讲解屈原呢,故事动听。

  • 河北卫视

    河北卫视是河北人民喜爱的节目,不断更新的节目,时时刻刻吸引观众的眼球。希望河北卫视河北卫视越办越好。 河北卫视开播于1998年12月30日,现为河北电视台第一套节目。河北卫视通过中星6B卫星和地面微波主干线传

关于好诗词 · 免责声明 · 直播 · 视频 · SiteMap · RSS ·

中华好诗词 zhhsc.com, all rights reserved